開欄的話
新中國成立以來,幾代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世界級港口群,民航航線通達全球。這匯聚著一代代專業技術人才長期艱苦的努力,他們突破一項項卡脖子技術,使我國交通運輸科技水平進入到跟跑、并跑、領跑“三跑并行”的新階段,為世界交通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為進一步弘揚專業技術人才創新精神,鼓勵專業技術人才勇攀創新高峰,當好年輕人的領路人,《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欄目將陸續展示交通運輸行業獲得第六屆“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和“全國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殊榮的8個個人和集體,敬請關注。
著一身素色工服,胸前佩戴黨徽,剛從探討關鍵基礎設施的核心技術國產化替代會議返回的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第一時間回到大橋,了解系統運行情況。
蘇權科和團隊正在進行港珠澳大橋智能化運維技術集成應用項目。該項目引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將大橋120年全生命周期內所有運維業務流程化、標準化,提升港珠澳大橋的智能化運維水平,延長大橋的使用壽命。
從1983年提出構想,到2018年正式建成通車,這是國之重器的崛起之路,也是蘇權科勇敢、艱辛的追夢之路。近日,他獲評第六屆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在一流物理大橋的基礎上,再做一個基于數字孿生的數字化大橋,把數字化港珠澳大橋建成,就是我后半生的夢想?!?/p>
建一座為中國人爭氣的橋
1985年,蘇權科考入了西安公路學院(現長安大學),在讀橋梁隧道專業研究生時,他就有一個夢想,在珠江口跨伶仃洋上修一座橋,把香港、澳門、廣東珠海連起來。建設港珠澳大橋這顆夢想的種子在他心中漸漸生根發芽。
從陜南的漢江大橋到汕頭海灣大橋,從臺山鎮海灣大橋到廈門海滄大橋,哪里要建跨海(江)大橋,蘇權科就去哪里。多年來,他攻破了國內跨海大橋建設領域的諸多難題。
2003年的12月,蘇權科突然接到一個電話,對方表示要聘請他為港珠澳大橋的技術負責人,并提醒他有風險。他說,“我不怕風險,我干?!?011年,經過漫長且扎實籌備的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開始施工。
港珠澳大橋承載著幾代橋梁人的夢想,要夢想成真,每一項前期工作都要扎實。15年里,蘇權科及團隊先后組織開展了300多項專題研究,主持了審查幾十萬張圖紙,反復論證修改了幾百本設計施工方案,期間還要克服內地與港澳地區在政策法規、管理體制、辦事程序、技術標準等方面的諸多差異。
港珠澳大橋的海底沉管隧道是我國首次在外海環境下建沉管隧道,方案討論初期,一名外國專家質問蘇權科:“目前國際上最好的挖泥船能挖到水下36米,在海面以下開挖將近50米深的槽,你們能挖出來嗎,挖出來能穩定不塌、不淤積嗎?大橋海中混凝土結構的設計壽命要達到120年,歐洲8個國家,聯合研發了6年,才剛剛解決,你們能行嗎?”
面對只有少數國家掌握的卡脖子技術,蘇權科橫下心,從零開始,自主攻關。你卡脖子,我就挺起腰桿子。
后來,蘇權科及團隊成功開挖出了世界上最長的海下深槽,達5.56公里,還成功研發出了耐久性超過120年的鋼筋混凝土設計方法,被業界稱為港珠澳模型,更制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混凝土沉管構件,每個長180米,重8萬噸。他和設計施工團隊在缺乏技術借鑒的條件下,實現了跨海大橋建設奇跡,在伶仃洋上筑就了珠聯璧合的美麗紐帶。
“在伶仃洋上,我感受到了歷史的滄桑與民族的復興。鴉片戰爭中,敵人就是從這兒打進來的,在這里建橋,我們一定要建一座世界一流的橋,建一座為中國人爭氣的橋!”7年籌備、8年建設,15年奮斗,蘇權科以“強國筑夢”的責任感,勇于創新、敢于擔當、追求極致。
擔起“用好管好大橋”新使命
15年來,圍繞港珠澳大橋建設,蘇權科及團隊研究制訂了63本技術標準,獲得了600多項專利,形成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建立了跨海通道建設工業化技術體系。
蘇權科驕傲地說:“現在不少外國橋梁建設都關注‘中國方案’。丹麥到德國的費馬恩海峽要修跨海通道,公示方案就明確表示,如果選用橋梁方案,就必須采用鋼結構,而這么大規模、這么高難度,只有中國能生產?!?/p>
大橋通車后,用好管好大橋成為蘇權科和“大橋人”的新使命。他說:“以前我的夢想是把這座大橋建成?,F在我們要整裝再出發,把數字化大橋建起來?!?/p>
2019年11月,粵港澳大灣區交通建設智能維養與安全運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揭牌并運營。中心由港珠澳大橋管理局聯合三地多個單位共建,蘇權科擔任主要負責人。中心成立后,研究項目也迅速啟動。當年年底,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綜合交通與智能交通專項2019年度項目立項清單出爐,蘇權科牽頭的港珠澳大橋智能化運維技術集成應用項目位列其中,項目將歷時3年左右,持續到2022年。
智能化運維之外,大橋的安全檢測與應急管控也是一大難題。2020年3月,工程技術中心牽頭啟動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重大跨海交通集群工程智能安全監測與應急管控項目?!拔覀儗L試探索把5G、北斗、大數據、三維數字化模型等新技術,融入到結構安全監測系統、應急管控系統集成中?!碧K權科說,“項目為港珠澳大橋的安全運營提供有力的保障,更為相同類型的‘生命線工程’提供支撐?!?/p>
“太陽升起,伶仃洋上多了一道有力的曲線,這是我見過最美的風景……”每當提到這個自己奮斗了近20年的地方,蘇權科眼中便會燃起一簇火苗,“我希望港珠澳大橋在未來120年的時間里,在我們的技術支撐下,能夠牢固地屹立在伶仃洋上,見證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見證偉大祖國的騰飛!”
中國交通新聞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交通報”、“來源:中國交通新聞網”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交通新聞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 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交通新聞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中國交通新聞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