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之所及 路通寶藏
——記中交二公院西藏公路項目測設“夢之隊”
一山顯四季,十里不同天。這里是祖國的西南邊陲——西藏,有著雄壯巍峨的喜馬拉雅山、波濤洶涌的雅魯藏布江,也有著難以適應的高原氣候和特殊的地形地質。
1951年,原康藏工程處著手組建昌都至拉薩段公路踏勘隊。從那個時候開始,這支團隊就踏進了西藏,到現在70年的時間里,翻越嘎隆拉雪山,滑過溜索橫跨深谷大河,徒步穿越雅魯藏布江,只為在雪域高原鋪筑坦途。這支團隊就是中交二公院西藏公路項目測設“夢之隊”。截至目前,“夢之隊”已經完成了西藏各等級公路勘察設計近5000公里。
“夢之隊”,是中交二公院對所有為西藏建設作出貢獻的團隊的一個總稱,團隊成員始終踐行著以“不畏艱險的吃苦精神、立足本職的奉獻精神、協作友愛的團隊精神、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為內涵的“墨脫精神”,將西藏群眾的“愿”化為團隊肩上的“責”,迎難而上、不畏艱險,為西藏帶來了路與希望之光,為“建設美麗幸福西藏 共圓偉大復興夢想”不懈奮斗。
測量隊員翻越嘎隆拉雪山。
不畏艱險的吃苦精神
只為連通“高原孤島”
封山。因為地處喜馬拉雅斷裂帶上,墨脫縣極易發生山體滑坡、泥石流、雪崩、水毀等自然地質災害,每年封山可達9個月之久。
破碎的地質條件、相對封閉的環境并沒有讓墨脫被人遺忘。
“對于公路建設者而言,墨脫不通公路,就像一根利刺一樣卡在我們的喉嚨里?!敝薪欢焊笨偨浝砗蜗戎臼钱敃r的墨脫公路項目經理,他告訴記者,給墨脫打通一條通往外界的公路是幾代公路建設者心中的夢想。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國家多次嘗試修建墨脫公路,可因當地特殊的地質條件公路屢建屢毀。2001年,墨脫公路修建再次提上日程,原交通部和西藏交通廳委托中交二公院開展墨脫公路的可行性研究。
直到2009年墨脫公路開工前,中交二公院勘測團隊曾多次進入墨脫勘測。
其中,2006年翻越嘎隆拉雪山的經歷是所有成員最難忘的。當時海拔4500多米的嘎隆拉雪山上雪花狂舞、雪齊腰深,翻越難度非常大。上山時只能機械地沿著前面人在雪地上踩出的腳印手腳并用向上攀爬,否則就會在云遮霧鎖的茫茫雪山上迷失方向。當所有成員歷經6個小時成功翻越嘎隆拉雪山時,項目負責人那顆懸著的心才放下來。
墨脫公路勘測人員在懸崖邊記錄現場數據。
時間來到2017年,京藏高速公路二期工程扎仁至安多段外業測設需穿越10公里海拔4800米以上的無人區。由于車輛無法進入、通信信號不佳,測設隊伍做足準備,選擇了一個好天氣,帶足干糧,用一天時間穿越無人區。
邁進無人區,用身體感受野外刺骨的寒風,用腳步丈量每一寸土地、每一條道路和溝渠,與冰雪相伴,與牦牛共舞,在這片湛藍的天空下,可以看到全副武裝的他們——裹著厚重的衣物,帶著隨身的儀器和背包,手持圖紙,眼神堅定,走走停停,時而測量,時而計算與記錄,用腳步走遍擬建高速公路的每一個角落。
這一天,是測設隊員在高原上走得最多的一天,超過了2萬步,挑戰著所有人的生理極限。
在西藏每個項目的外業測設過程中,成員都經歷過爬雪山、涉冰河、滑溜索、穿越原始叢林、邁過泥石流亂石灘,忍受過無數次螞蟥叮、毒蟲咬、烈日曬、暴雨淋,戰勝了饑餓、高寒。他們不怕吃苦,在陌生艱苦的環境中勇敢前行,只為給當地群眾找出一條出山的路。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2013年10月31日,波密縣通往墨脫的公路宣告通車,讓墨脫結束了我國最后一個不通公路縣的歷史。生活在這里的群眾也徹底告別了只能在冰雪消融的季節,靠人背馬馱搬運生活物資和建筑材料的生活。這條每公里3.1處自然災害的公路,終于連入了我國公路網。京藏高速公路格爾木至那曲段也已順利完成外業勘測,目前正在初步設計階段,力爭“十四五”期間啟動建設。
立足本職的奉獻精神
只為拉近與西藏的距離
2013年正月初八,林芝至拉薩高等級公路(簡稱林拉高等級公路)勘測團隊便告別家人,走進了雪域高原。這支隊伍面對的是在不到5個月的時間里完成林拉高等級公路米拉山至拉薩段近150公里的路線勘察設計工作。
沒有華麗的語言,更沒有慷慨激昂的口號。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區,隊員們白天努力克服高海拔地區缺氧的問題進行勘察,晚上回到駐地研究白天實地踏勘的線位方案是否切實可行。
林拉高等級公路外業勘測。
王鵬、楊金、陳漢虎,從林拉高等級公路勘測團隊成立之始,便堅守在一線。三年,1000多個日日夜夜,他們克服高原帶來的身體不適,遠離家人、朋友,堅守在施工現場。
王鵬,從女兒一歲時便奔赴項目地,再見面時,女兒的一句“叔叔”讓他百感交集;楊金,高海拔的工作環境讓他頭痛欲裂、徹夜難眠,整個人瘦了一大圈;陳漢虎,無法照顧新婚懷孕的妻子,妻子幾近臨產,他才匆匆趕回家……
在雪域高原工作,他們不光舍棄了“小我”,還面臨著生命的威脅。
2017年7月,京藏高速公路格爾木至那曲段勘察設計的測設隊伍前往那曲。在項目外業勘測工作過半時,那曲下起了大雪,空氣更加稀薄。連續的工作和氣候的突變,項目部張從軍高原反應嚴重,血氧含量低至54,情況危急。
項目部緊急啟動應急預案,與那曲市醫院緊急聯系,經過醫生診斷,張從軍疑似肺水腫。為了確保安全,項目組派專人護送張從軍當天乘坐火車前往拉薩醫院治療。由于送治及時,張從軍一個星期后便恢復了健康。
在高原上生病十分危險,中交二公院制定了相應的應急預案。但在西藏,特殊的地質條件、高原氣候,再充足的準備也會被意外打得措手不及。
2006年3月,在墨脫公路勘測過程中,一名隊員急性胃出血,情況緊急,駐地又不具備醫療條件,在將該隊員轉往山外的途中遭遇雪崩。該隊員幸運獲救,而隨行護送的一位門巴族兄弟卻不幸罹難。這段經歷讓參加此次勘測的成員始終難以釋懷。
中交二公院原副總工程師、墨脫公路專家組組長何天牛,從2001年首次進入墨脫到2009年年底去世前,先后12次深入墨脫,每一次都要徒步實地考察。這8年里,他帶領項目組把能夠進入墨脫的線路由最初的7條篩選至3條,最后又優化至1條。
有人問:“在那么惡劣的環境下工作,身體容易出問題,還冒著生命危險,只為了修條路。值得嗎?”
“夢之隊”隊員們的回答是:“值得!西藏有那么多淳樸的百姓,要讓他們的生活更加便捷;有那么多的美景,也值得我們去觀覽,而我們修建的公路就是其中最關鍵的一環?!?/p>
如果把每一位前往西藏開展工作的“夢之隊”成員比喻成一根蠟燭,他們都在西藏盡力地燃燒自己,發出光與熱,努力為西藏交通運輸事業貢獻力量。
協作友愛的團隊精神
只為集思廣益工程質優
“把手給我?!薄皟x器我拿?!薄拔規湍隳脠D紙,你測量吧?!薄?/p>
這幾句話是雅安至葉城國家高速公路拉薩至日喀則機場段公路項目(簡稱拉日高速公路項目)沿線經濟調查兼后勤保障小組負責人涂緒雯在外業測設時常對隊員們說的。
涂緒雯是退伍老兵,項目組成員都親切地稱他為“老班長”。軍人退伍不改本色,外業測設中他時常伸出援手?!拔鞑丨h境太惡劣了,我們走得又是最為原始的山路,危險又陡峭,能幫一把是一把?!蓖烤w雯說。
篝火能把嚴寒驅散,團結能把困難趕跑?!皦糁牎蓖鈽I勘測時相互幫扶,保障完善,一旦現場遇到技術難點與重點,中交二公院都會在項目現場及院內召開多次專題會議,為項目設計方案“問診把脈”。
安巴古滑坡群是拉日高速公路項目的重大路線方案難點,中交二公院地質專家、正高級工程師李群在外業階段多次實地勘察現場。針對本處重大的地質疑點首先提出繞避安巴古滑坡群兩跨雅魯藏布江方案,最后通過地質勘察及專家論證評審最終確定了兩跨雅魯藏布江方案,為項目順利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
拉日高速公路項目后續服務設計代表組也是一支老中青相結合、以老帶新的團隊。即將退休的工程師易斌堅持參加現場后續服務工作。
“我想站好最后一班崗,把我積累的經驗傳授給年輕人,再為西藏作些貢獻?!币妆笮χf。同時,由何先志帶領的專家團隊也多次到現場進行設計回訪,解決現場施工遇到的一些實際難題。
2020年年初,拉日高速公路正式開工建設。而此時又恰逢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中交二公院大部分人員被封在武漢。
為不影響項目建設,中交二公院積極應對,選派院內在鄂外人員及時進場提供后續服務。賈旭東是中交二公院那曲項目后續服務設代組組長,接到通知后立馬趕往現場配合現場施工工作,并多次往返。
那曲至拉薩段測設項目組。
武漢疫情好轉后,后續服務設代組組長何博文、橋梁工程師孫浩等人告別家人,全身心投入到現場后續服務工作中。
不僅如此,針對在拉日高速公路項目的現場疑難問題,李群、涂運良和楊金多次趕赴現場幫忙解決,為現場后續服務設計代表組提供技術指導與支持。
千人同心,則得千人之力。在西藏修建的每一條路,都是中交二公院人共同的事業。他們齊心協力、勇敢擔當,以積極的工作態度、良好的專業素養、優良的工作作風、扎實的工作成績贏得了參建單位的一致好評。
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
只為公路與自然更加和諧
西藏是最原始、生態保存最完好的地區之一。設計要在路線走向、結構物設置與路基防護、水土保持、景觀設計等方面,努力做到公路與自然相和諧、與當地民族文化相適應。這是中交二公院勘測團隊在墨脫公路設計時便提出的設計思路,該思路貫穿了中交二公院在西藏參與建設的所有項目。
在林拉高等級公路選線時,項目團隊就避讓了國家級黑頸鶴自然保護區、達孜飲用水保護區、工卡帕濕地保護區、扎西崗濕地保護區、沙棘林保護區等。對于無法避讓且保護等級低的甲瑪濕地,經與主管部門溝通,采用了橋梁穿越,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濕地水系的影響。
由于工卡帕濕地及沙棘林保護區的范圍沒有明確界限,“夢之隊”采用了高清晰衛星圖片分析了濕地及沙棘林歷年變遷情況,精準確定其分布范圍,為路線布線提供了依據。
海拔5000多米、地形陡峭、常年積雪的米拉山隧道段,是林拉高等級公路的重點和難點工程。
項目團隊提交了5個米拉山隧道隧址方案,并首次提出了“雪線選線”理念,將隧道進出口置于雪線以下,不受常年積雪的影響,保障了道路的全天候通行,得到西藏交通運輸廳和行業專家的一致認可。
針對西藏地區海拔高、日照強、紫外線強、晝夜溫差大的特點,以及半剛性基層較易出現溫縮裂縫和干縮裂縫的實際情況。林拉高等級公路項目團隊研發了新型高海拔地區半剛性基層瀝青路面抗裂、防水結構系統,有效防止因基層反射裂縫導致的路面早期開裂,增強路面的耐久性,延長瀝青路面使用壽命。該團隊首次提出了適用于高海拔地區的土工布應力吸收層施工質量控制方法與標準。
林拉高等級公路。
2019年4月,米拉山隧道雙向通車,林拉高等級公路也實現了全線通車,大大縮短了拉薩至林芝行車時間,對于推動西藏旅游業發展、加快產業升級、造福沿線群眾、促進邊疆穩定、加強民族團結,都具有重要意義。
在海拔3800米高原拉日高速公路項目中,中交二公院項目團隊應用了多項高新技術手段。
勘察設計中采用了三維數字化成圖技術,全面應用了由中交二公院主持研發的國家重點科技攻關成果“GPS、航測遙感、公路CAD集成技術”。該技術利用了航測遙感技術及地質資料進行地質選線,確保了路線避開大的不良地質區,同時加強BIM技術在項目中的應用,利用三維可視化,輔助路線平縱面、橋隧方案設計。
為了保護好西藏的自然環境、提升工程品質,“夢之隊”的成員都敏于觀察、勤于思考、善于綜合、勇于創新,在每個項目的建設過程中不斷提出新思路、新想法,把每條優質公路輕輕地放到大自然中,融路于景。
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也是中交二公院進入西藏的70周年。70年來,西藏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而這背后,也凝結著無數交通人無數個日日夜夜的不懈耕耘與奉獻。
“夢之隊”把青春和熱血灑在了這片高原上,他們用辛勤的勞動譜寫著一曲動人的歌謠,用無私的奉獻畫出了一條條優美的天路!
鏈接
中交二公院西藏公路項目測設“夢之隊”秉承“紅軍精神”、“兩路”精神,克服高原缺氧等惡劣的自然環境,自2000年以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西藏承擔了多條高等級公路、國省干道及農村公路的勘察設計工作。
其中,高等級公路里程約700公里,有中國最美高等級公路——林芝至拉薩公路、海拔最高的高等級公路——那曲至拉薩高等級公路、西藏橋隧比例最高的公路——拉薩至日喀則公路、連接西藏海拔最高機場與“西藏東大門”昌都市區的高等級公路——昌都至邦達機場公路等,并累計完成國省干道及農村公路勘察設計里程約4000公里,有中國最后一條通縣公路——墨脫公路,為西藏交通運輸事業、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中國交通新聞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交通報”、“來源:中國交通新聞網”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交通新聞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 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交通新聞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中國交通新聞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